Monday, April 24, 2006

在蒙克的画里呐喊 ——蒙克《呐喊》赏析


《呐喊》我在多年以前就见过,应该是在初中,见的是版画,课本上印的黑白的,或许是因为当时还比较单纯,因此没多大的在意,只是感觉画面的扭曲和一种可怕情绪。以后也陆陆续续在不少地方见过,也总是有一种无名的恐惧,觉得是我自己在其中。幸运的是现在又有机会能学到这些,又有了些新的体会。




一个朝你迎面而来,是一个面似骷髅的,双手捂着耳朵,声嘶力竭地大声尖叫着的人,像梦魇,恐怖而疯狂!他蜡黄的、消瘦的脸和弯曲的身体被背景中缠绕的线条吞噬;背景中的大海、陆地、天空,都被波浪般的血红的线条所淹没,一切都被线条掌控了,画中之人似乎已经无路可逃;画面中的颜色和线条是如此疯狂!空气中强烈的红与蓝,风景中的红、黄、蓝、绿,色彩与线条所产生的动感令人如此不安,一切都笼罩在一种神秘的气氛中。这,就是著名的19世纪挪威画家爱德华·蒙克(Edvard·Munch,1863-1944)的代表作《呐喊》(The Scream),是他用"灵魂作画"这一概念最极端的体现,或者干脆说这就是蒙克的"呐喊"。
一切都表现一种莫可名状的恐惧和强烈的不安,通过强烈流动的曲线,人物张口狂呼的声音成了可视的东西,象巨大的声波影响并扭曲了周围的一切事物,包括大地和天空。使观者深深感到整个宇宙处于一种动乱不安的状态之中,从而完成了这一摄人心魄,恐怖,绝望以及莫可名状的痛苦表现。
蒙克1863年生于挪威洛顿的一个名门望族,父亲是一位军医。自幼时起,蒙克就开始不停地和死亡、疾病打交道。在他5岁时,他的母亲因肺病去世,在他15岁时,长他一岁的姐姐苏菲也死于肺病,而他自己也险些因同样的原因死去。蒙克与姐姐关系十分相好,感情极深,她的死刺激了蒙克的神经。后来他的妹妹也患了精神分裂症。蒙克成年后,五兄弟中惟一结过婚的安德鲁斯也在婚后几个月内死去。特别在1889年父亲去世后,他的精神更是无处寄托,性格变得忧郁而孤僻。他自己回忆道:"我自幼被死亡、疯狂与疾病跟随,直到现在。我很早就知道人生的悲苦与险境……"童年记忆中反复出现的孤独、绝望、死亡和无穷无尽的悲伤深深地困扰着蒙克,悲惨的人生经历使他对死亡和痛苦有着异乎常人的敏感。这种极不平常的生活经历使得他以后"致力于挖掘人的深层感情,而不是表现一些浅层的,只是给人以感官的愉悦"的创作主旨创造了客观条件。
《呐喊》通常都被人们认为是第一幅表现主义画作。画中强烈的色彩,如同火焰一般燃烧着观画者的情绪,形成了蒙克特殊的绘画语言。在他日记里,曾记下那激动人心的一幕:"尼斯,1892年1月22日,我和两个朋友还在散步,太阳已快下山了,天空突然间变得血一样红,我似乎感受到了一种悲伤忧郁的气息,我止住了脚步,轻轻地倚在篱笆边,极度的疲倦已使我快要窒息了。火焰般的云彩像血,又像一把把利剑笼罩着蓝黑色的挪威和城镇。我的朋友,他继续独自地走着,而我却呆呆地站在那儿,焦虑使我不停地发抖,我感到四周似乎被一声巨大而又不断的尖叫声震得摇摇晃晃。"画中强烈失真变形的人物形象,血红的背景和颤动的、旋转的、盘绕着向上的动荡线条如同一个人最疯狂的念头。而这正来自于蒙克最真实的内心世界。它们透露出蒙克自身的感受与他所承受的生活中令人畏惧的成分:对时代的敌意,对自我内在的软弱、人心的机械化、现代社会理性与科学取向等思潮的抗议,表达了他绝望与逃亡的路。这不仅是蒙克自己的"呐喊",也是他对现代社会中人类的精神信仰状况的一种预言性的描述,是人类自身命运的悲剧隐喻。这是蒙克艺术的根源,因为他注定为艺术付出应该付出的代价。
在这幅画上,没有任何具体物象暗示出引发这一尖叫的恐怖。画面中央的形象使人毛骨悚然。他似乎正从我们身边走过,将要转向那伸向远处的栏杆。他捂着耳朵,几乎听不见那两个远去的行人的脚步声,也看不见远方的两只小船和教堂的尖塔;否则,那紧紧缠绕他的整个孤独,或许能稍稍地得以削减。这一完全与现实隔离了的孤独者,似已被他自己内心深处极度的恐惧彻底征服。这一形象被高度地夸张了,那变形和扭曲的尖叫的面孔,完全是漫画式的。那圆睁的双眼和凹陷的脸颊,使人想到了与死亡相联系的骷髅。这简直就是一个尖叫的鬼魂。"只能是疯子画的",蒙克在该画的草图上曾这样写道。
在这幅画上,蒙克所用的色彩与自然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关联。虽然蓝色的水、棕色的地、绿色的树以及红色的天,都被夸张得富于表现性,但并没有失去其色彩大致的真实性。全画的色彩是郁闷的:浓重的血红色悬浮在地平线上方,给人以不祥的预感。它与海面阴暗处的紫色相冲突;这一紫色因伸向远处而愈益显得阴沉。同样的紫色,重复出现在孤独者的衣服上。而他的手和头部,则留在了苍白、惨淡的棕灰色中。
画中没有一处不充满动荡感。天空与水流的扭动曲线,与桥的粗壮挺直的斜线形式鲜明对比。整个构图在旋转的动感中,充满粗犷、强烈的节奏。所有形式要素似乎都传达着那一声刺耳尖叫的声音。画家在这里可以说是以视觉的符号来传达听觉的感受,把凄惨的尖叫变成了可见的振动。蒙克在这里,将那由尖叫所产生的极度的内在焦虑,转化为一种令人信服的抽象意象。如此,他将其画面上的情感表现几乎推向了极致。
或许是因为我曾经或者现在的生活状态与画中的主人极其相似:惊恐万分,压抑,孤独,痛楚,扭曲的梦境,莫名的恐惧。我想我在他的画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,也因此感受至深。蒙克的《呐喊》是通过自身体验才画出的,他不是为了艺术而艺术,他所表达的只是有关他自己的忧郁和不安。蒙克正是通过创作才打开了自己幽闭着的情感通道,在不自觉中泄露了自己无意识的情感,使内心产生的巨大精神能量得以渲泄。因此,就是观者如有类似的经历等也会不知不觉产生共鸣。不只是对亲人的离去、生活的烦恼、工作的压力、社会的不公;甚至是人类的愚昧、战争的残忍 ;一切的麻木与无知,我们都会发出尖叫,那不仅是一个发泄,那是呐喊,是呼喊,是要人觉醒的。
震颤的、色彩混淆的天与河,漫延到天际的无止境的道路,一个骷髅一般的人,双手放在耳朵上,声嘶力竭地大声尖叫,好像在唤醒梦魇中无法苏醒的苦难。2003年春天,这个孤独的行者的呐喊中又有了什么?是战争吗?那尾随身后的大兵?还是身后那无止境的从鲜活生命中流淌的血,象天边的最后的晚霞……




这就是蒙克,这就是《呐喊》;一个能与你的心交谈的人,一幅能在你的心灵中映射的画。





PS:这篇文章是黄梵老师《20世纪艺术大师作品选》的论文,其实很多是来自网上,惭愧!


Powered by Zoundry

......

[View Full]